大眾新聞
今天(9月11日)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煙臺海陽東方航天港舉行“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系列現場記者見面會“‘鏈’出新業態”專場,邀請東方航天港集團、濟鋼集團、東方空間、上合航天4家企業負責人與記者見面,采用“發布+推介+展示”的形式介紹山東商業航天產業鏈優質產品,交流山東推動商業航天產業跨越式發展情況。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新質生產力的“新”關鍵在于科技創新。東方空間作為中國航天的新生力量,這份“新”體現在何處?能否結合案例跟我們分享一下?
彭昊旻:我認為做好“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作用有三個層次:技術降本、研發效率、商業創新。剛剛已經介紹到了東方空間“三年磨一箭”的研發效率,下面再通過3個案例介紹技術降本和商業創新。
在“引力”系列火箭設計之初,我們的工程師就在思考如何站在商業的角度,提升航天產業的效率。我們將箭體結構模塊化——統一了火箭芯級與助推器的直徑、將固體助推器與芯級發動機的接口標準化,這種標準化設計,可以支持生產環節中集中備料和快速批量化制造,也可以根據未來任務需求靈活調節配置,使得火箭像積木一樣,產品標準化、搭積木的操作過程簡單,從而大大提升了“引力”系列火箭生產效率。
東方空間研發的充氣式防護罩(又稱“氣膜火箭防護罩”)是火箭發射保障體系中的一項創新技術。這項技術用類似于“充氣城堡”的解決方案,可維持內部溫度約15°C,隔絕雨雪,折疊后占地小,相當于給火箭穿上了“羽絨服”,替換掉了傳統的火箭金屬防護服,顯著降低轉運環境保障成本。這項創新已經在“引力一號”首次飛行試驗的轉運與發射準備環節得到了驗證。
“引力一號”可在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5公里內完成總裝、測試、發射全流程,通過地理集中化與流程集約化,“前店后廠”的發射模式徹底重塑了傳統火箭發射流程,是一項重大模式創新。在“后廠”,火箭總裝總測廠房完成發射前生產、總裝、總測環節;在5公里外的“前店”(發射母港),完成火箭轉運、登船及最終發射任務。相比傳統陸上發射場,效率提升顯著,最高可實現“一周一箭”的發射頻率。從而推動商業航天從“定制化”邁向“工業化”。
現場推介
明星產品
彭昊旻:各位媒體朋友,在商業航天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成立5年的東方空間,緊密圍繞行業痛點、前瞻預判行業趨勢,在大運力運載火箭、火箭液體發動機和空天信息裝備等核心領域潛心鉆研,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公司處于國內行業領先地位。
“引力”系列中大型運載火箭是東方空間的“旗艦產品”,遵循“固液并存、循序漸進、有效迭代、系統創新”的研制思路,公司為該系列火箭設計了擴運力、可回收、航班化的“三步走”戰略。
東方空間高效研制、“三年磨一箭”,首型火箭“引力一號”于2024年1月11日從東方航天港登船,在煙臺海陽海上首飛成功,成為全球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國內民商最大火箭。“引力一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6.5噸,是工信部《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24年版)》認定的中型運載火箭標準的民商火箭。比起目前國內主流火箭,發射成本已降低30-40%。今年四季度即將執行某大型衛星網絡建設的發射任務。
目前,“引力二號”大型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設計,預計2025年底具備首飛條件,具有運載能力大、性價比高等特點。相比“引力一號”,“引力二號”的運載能力進一步提高至15噸(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可攜帶30顆500公斤重的衛星上天,同時將成本進一步降低至SpaceX水平,每公斤載荷低至2萬元。
火箭發動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核心能力之一,“原力-110”則是東方空間面向商業航天火箭市場自研的百噸級可重復使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備多次起動、深度變推、重復使用等特點,未來將作為“引力二號”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的主動力發動機,有力支撐星座組網發射任務。
此外,東方空間致力于成為國際一流的商業航天電子信息企業,為此開展空天信息研發業務,面向航天和軍工市場,開展與火箭、衛星、無人機等各類航空航天飛行器相關的數據鏈、飛控、遙測、仿真處理系統的開發和配套業務,探索電子對抗、衛星通信、體系仿真等多項宇航與裝備創新應用,助力我國航天與軍工事業繁榮發展。
(大眾新聞記者 楊燁瑩 姜倩 攝影 李亞平 崔晗 策劃 陳巨慧)
責編:
審核:劉旋
責編:劉旋